3)第635章 故友相见_家兄朱由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唉……妇道人家,吃饭也催的这么紧。”杨涟话里抱怨,脸上却全是笑意,似乎十分享受这种生活。

  “我先走回去,等会让五郎来给伱们送饭。”

  杨涟交代着,却遭到两个儿子的埋怨:

  “走路得一刻钟,你还是坐马车回去吧,反正不过两文。”

  “等爹您走回来,我和二哥怕是已经饿死了。”

  “你们啊……”

  杨家的气氛很好,除了大儿子杨之易是个官迷,跑去了京城外,其它四个儿子都已经扎根在了大理。

  “走了!”交代一声,杨涟转身回了家。

  不过,他还是没有坐上马车,而是把马车留给了学子,自己走回了家。

  杨家院子在杨涟担任府学院长后便搬迁到了太和县内,距离府学不过三里地。

  因此每日走路回家的时候,便是杨涟可以陶冶情操,观看百姓生活的时候。

  大理太和县经过工部扩建,实际上可居住二十余万人,但现在只有五万人常住,这也就导致了城内的建筑相隔甚远,只有主干道两侧才有做生意的屋子店铺。

  这里对于正在进入工业革命的大明来说,还只是一个原生态的边陲小城,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土生土长的人们和雪山上的云卷云舒。

  太和县的主干道上有人摆摊,有人逛街,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偶尔透过小巷,可以看见城内的村庄和田地,静谧的村庄背后是遥远的城墙,城墙上方的远处是连绵的雪山,风景秀丽,让人心旷神怡。

  城内的钟楼古色古香,楼下四周有一些小吃摊,和撑起的油纸大伞,让这里多了一些烟火气。

  这里的人很多,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不仅有汉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民。

  尽管他们穿着的服饰不同,但语言却是一致的。

  这是官学扎根云南十几年来的成果,也是“洪建永”三朝五十七年对云南移民五十余万的结果。

  青砖路和水泥路代表着不同的街道,不同的时代。

  当杨涟走到水泥路上的时候,他也就知道自己距离到家不远了。

  四周的建筑开始变得稀少,农田开始出现在杨涟的目光中。

  再往前走,不远处便是他的家,一间三进三出的小院子,花费了杨涟一年的俸禄。

  “回来了!”

  院子的门没有关着,赖于当地的民风淳朴,因此杨涟只是喊了一嗓子,便在门口准备的水盆里洗了把脸,擦了擦后便绕过影壁,准备看看开饭没有。

  只是当他绕过影壁后,他才知道为什么自己妻子让小儿子急忙通知他。

  正厅里,一道熟悉的身影坐着看书,那道身影太过熟悉,似乎每天都在杨涟梦中出现,因此当他真正出现的时候,杨涟甚至怀疑是不是梦?

  他急忙往前走,因此一连碰倒了院内的几张矮凳。

  “回来了?”

  那人抬头,比杨涟记忆中成熟了一些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