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六十四章战术与战略的结合---_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徐远山急不可耐与德国进行“资源换犹太工人”的交换谈判,是因为土共联合政府军工发展出现了瓶颈。

  也与徐远山自身能力发展开始出现了不协调状况,这一切也是源于当前中国教育条件和状况有关。

  和原时空土共在国统区时不时发动学生抗议游行不一样,现时空土共就是争取更多学生前来西北。文科生就培养成为政府工作人员,但要从基层开始进行锻炼;理科生就进入工厂企业,培养成工业技术员。

  但经过三年在全国挖掘,土共发现这远远不够,有知识的人才在属于农业大国且混战多年的中国,占比确实太小了。

  徐远山也一直反对非军事学校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参军上战场,这些青年即然有投笔从戎的决心,也必须先要到军事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即使短如一年的军事学校培训,也好过如普通大头兵那样消耗。

  现在的中国真是太缺少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了。

  徐远山也特别反感被后世果粉们津津乐道的抗战时期蒋秃子所提出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因为其中的青年是专指学生。

  原时空1944年中国军队与为打通南北交通线“一号作战”的日军交手中,国民党军队遭到了惨败,这时候日军已在太平洋严重溃败,蒋秃子及国民政府不去反省中央军与地方部队在作战中贪生怕死和互相拆台行为,反而一味把失败原因说成是兵员文化素质太差,所以蒋秃子提出著名的口号“十万青年十万军”。

  按照徐远山的分析,蒋秃子此举应该是见到抗战胜利在望,存了与土共争取学生之心,果然还没有等这些学生军在抗战中发挥应有的效果,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十万学生军反而在解放战争成为国民党军队对抗人民解放军的中坚力量。

  蒋秃子的“十万青年十万军”真是有断中国之根之嫌。

  18世纪的法国拿破仑以一个政治家深邃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宁肯自己陷入灭如果没有中国自身的强大,介入世界大战不过就是摇旗呐喊的份,屁收益都没有,原时空二战结束后身为战胜国的中国连外蒙都保不住也正是如此。

  弱小就是原罪。

  徐远山的穿越能力是帮助中国在二战中崛起的一个助力条件,但也不是仅仅这个条件就能达成的。

  这就看徐远山的穿越能力如何运用。

  至于说如果没有徐远山的穿越能力,仅靠带着嘴皮功夫或者给全套后世知识就想让中国在十年内二战后崛起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就请出门往右走,那里有一个图书馆可以查查资料,或者直接拿手机查最简单的数据:二战时候,德国、苏联、美国参战人数都是上千万人,英国、日本参战人数各有七、八百万人,飞机、坦克、大炮都是以十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