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七章租界一家诊医堂(2)---_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林东财虽然穷人家出身,但意外能够读了三年私塾,他为人正直而不缺灵活,在陕军时已经升任副排长了,这还是没有任何根基情况下。

  这次他被徐远山挑选来上海,也是徐远山有意培养他、锻炼他。

  当然为了陕西跟来的三个人安全,他们每人都配了一件防弹背心,虽然没有徐远山穿的级别高,同样能防手枪子弹的射击。

  在徐远山离开的五天时间里,留在上海的林东财三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林东财留守在诊医堂,刘正军和田富贵却在暗地里招人,除了通过治病招一些骨干外,其他的都是一些穷人家十五、六岁的孩子。

  这些孩子就散布在各大医院里,寻找那些不治之症的病人,打听这些病人的病情和家庭住址,然后派专人送给林东财整理分析,等徐远山回来后再做决定。

  所有的病例中,重点考虑痨病、产褥热病和各类感染重症,排除癌症和心脏病例。

  因为后两种病例就算后世医学也是束手无策,就遑论半桶水不到的徐远山了。

  等徐远山回来后,林东财就开始主动出击,而徐远山就化装成一名提东西的随从,还有当地所雇的年轻护士张玉玲。

  潘兴民是上海的一名茶商,在法租界莫利爱路有一栋小洋楼,今年已经48岁的他中年得子,本来是大喜之事,然而最为宠爱的三太太生子后得了产褥热。

  在基督教新教会的仁济医院治了一个月后依然没有希望,三天前拉回家后休养,按教会医院医生所说的只能听天由命,他们医院是实在没有办法了。

  家有患重病的病人,而且还是最为宠爱的妻子,潘兴民寝室难安、夜不能眠。

  他也曾重金聘请德国大夫上门诊治,但外国大夫说已经是重症后期,英文“说理”后也是束手无策。

  德国人不是讲德语吗,怎么这个德国人讲英语?

  然而今天却有公共租界的诊医堂大夫主动上门,说是可以进行救治。

  说话的是一个女轻女护士,年轻大夫却在一旁不吱声,还有一名年龄相当的随从在后面跟着。

  年轻女护士是这样说的:“侬如果想治好太太咯,就不要放弃任何希望,阿拉这里有几片药,侬可以让太太先服一下,如果稍微好转的话,后面我们再说治疗。”

  年轻女护士接着说道:“这个药咯假如无法治好太太的病情,但也不会加重病情,因为为了让侬相信,阿拉可以当面吃下一片,剩下的三片就给侬的太太吃好了。”

  为了这番话,护士张玉玲提前练了快一天。

  潘兴民活了快五十岁的人了,还从没有见过如此的治病方式。

  人家主动上门说有信心治好这个病,还说病情好转后再谈后续问题,而且更是为了让患者家属相信,还会当面给你试药。

  如果潘兴民不是商人,可能就不会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