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七章 百兵之王——大炮_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估计,就是耶律欣致仕之后,他家推荐的新人。

  每天训练完,他就回到营地,蹲营房里琢磨歌词,倒也不去纠缠别人,只是天天写完之后,就在那儿对着史惠贞和努尔哈赤唱。等琢磨的差不多了,就去找郭康交稿。

  像汉代的鼓吹乐,除了几个专门给皇帝歌功颂德的曲子,几乎都是士兵对于战争的抱怨,里头连《战城南》这样的经典曲目都有。很多歌词里都充满对战争艰苦的抱怨,还有对战斗血腥残酷的直白描述,听了之后别说鼓励士气,没把人吓跑就不错了。而这,已经是官府采集筛选之后,收入乐府的正式曲目了,其他的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朱文奎自己都对郭康说,他太爷爷当年的军令里,就有禁止军士学唱的条目,因为军队毕竟不能一直当要饭团,要是正规起来,肯定得主教杜绝这些耽误训练、破坏风气的行为。不知道现在这样开了个口子,到底好不好,他自己也不懂练兵,希望郭康多想想。

  郭康跟人家就没见过几回,也就打了下招呼。脱欢倒是跟谁都自来熟,让侍从拿来两把良弓,给他们姐弟俩一人送了一个;又告诉士兵们,今天他请大家喝好酒,已经运到营门外,待会儿就拉进来。因为之后还有事,他也没有多逗留,就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先行离开了。

  不过,郭康抄来的,他那个时代的军歌,风格其实比较特殊。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很少有“昂扬”氛围的军歌。士兵互相鼓励,或者军官鼓励士兵的内容倒是有,但也只是少数。

  一直到明朝末年,当乞丐的太祖早已远去,太祖的乞丐都还在保卫大明,实在是太忠诚了……

  而这种情况,也不罕见。或者说,这种抱怨性质的歌曲,才是士兵之间传唱的主流。这会儿的欧洲,那些雇佣兵唱的歌,一样都是哀叹和讽刺为主。

  至于朱元璋那个规定,他不知道当时情况,也不好说。而且明军到后面,状态也和要饭没啥区别了。唯一值得称道的,大概就是军户的意志力。他们在常年缺乏军饷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作战,乃至饿着肚子去勤王打仗。对朝廷的忠心,高到能让宋、元、清都羡慕死。

  郭康则解释说,这是特殊情况的特殊办法。这些罗斯人底子太差了,让他们背军法和各种训练要求,那是肯定记不住的,只能找其他办法。各个宗教,都喜欢吟唱经文,因为唱诵算是个辅助记忆的常用手段,全世界都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今后招募新兵的时候,这种手法会挺有用的。

  这段时间,李玄英爆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之前的事情结束后,狄奥多拉就把欧多西娅带走,请太后帮忙看管。后来朝廷开始整军,也就不让他俩再见面了。可能是因为见不到小情人,李玄英就把多余精力发泄到了写歌上,郭康也乐见省事,没有去管他。

  在外人看来,古典时代的中原人估计是相当精分的,虽然天天发表厌战言论,但也没见军队缺人,反而一堆人挤破头去参军抢首级……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