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6章 南北榜案_靖难攻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考礼乐论,限六百字内容。

  一连三日,白信蹈也如刘三吾一样未曾离开考场半步,直至十四日酉时科考结束,才带着所有考卷返回衙门。

  翌日、会试第三场开始,此次科考的时务策。

  兴许是因为兀良哈遭受重创,加上西北和西南叛乱不止,因此今年的时务策题,主要以平叛为主,对象不作限制,可以西南、西北、东北、倭寇为平叛目标,文章不尚文藻,内容规定在一千字以上。

  在这场策题回答中,许多人都在模仿着朱高煦的《平倭论》来对西南、东北、西北和倭寇来对应平叛。

  这并非说朱高煦的《平倭论》有多么高超,而是朱高煦的《平倭论》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也就说明朝廷是比较偏向这种平叛思路。

  借助这种思路,许多人都写出了自己认为较为出彩的策论文章。

  如此过了三日,待二月十七酉时结束第三场会试考试,作为考官的刘三吾通知了所有考生,于次日参加“骑射书律”的辅科。

  在后世印象中,古代的秀才和举人都相当的文弱,手无缚鸡之力。

  这不能说错误,也不能说正确,但至少在明代,秀才和举人们却是另外一种画风。

  因为明朝科举制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即使是文科儒生,也被要求具备军事能力。

  早在朱元璋开办科举,制定《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时就规定,参与科举的生员必须每天在未时,习弓弩,教使器棒,举演重石。

  为了鼓励生员练习骑射弓马,朱元璋甚至规定了奖励制度。

  弓箭射的好的秀才,会得到喝酒的赏赐,而碰上会试,擅长射箭也被做为“加分”项目。

  骑马弓射三箭中靶,这是洪武年间生员骑射加分的一个必须项。

  这也就导致明代文官普遍不文弱,有些文官甚至比武官更不怕打仗,而秀才以及举人们遇到战事也往往变成当地的临时军事指挥官,在没多少正规兵的县城尤其如此。

  在刘三吾的督考下,此次参与会试的考生纷纷在翌日前往外城的大教场,在大教场上进行骑射的科考,不少人因此而得到了刘三吾、白信蹈等考官的青睐。

  “好!”

  大教场上,看着一名白净的南方士子熟练翻身上马,纵马左右开弓,连射三箭,饶是刘三吾这种老而持重的人也不由喝彩了起来。

  相比较下,许多北方士子居然马术生疏,鲜有能连续中靶之人。

  坐在刘三吾一旁的白信蹈见此情形,也不由抚须道:“人言北人善弓马,如今看来,南方考生反而文武双全,北方考生却是文才武艺皆不如。”

  “呵呵……”刘三吾没有说什么,只是轻笑一声。

  尽管他们二人调侃过后,北方考生之中的军户、匠户子弟开始上阵,不断在弓马上取得成绩,压制南方考生,可二人却十分吝啬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