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六章 无题_超越之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盈缩变化的“场”潺潺而动。

  犹若一层氤氲的光晕。

  ……

  这东西,便是之前开启“外挂状态”下的谷胤,自俞应广的记忆中剥离而出的“信息”——那份多半涉及某种名为“天魔功”之信息的记忆,被以不可思议的手段掠夺而出。

  但当时的谷胤不知为何,近乎本能似的并未选择“容纳”它,而是动念间反过来画蛇添足一般的举动:以自身一滴血和周围唾手可得的零碎物质们,诸如玻璃水杯,木头,钙质,金属勺等为原料,在此基础上所塑造而出的某种“类生命形态”,凭此承载了那份信息。

  说是一个类生命,其实就是一个用于存储“资料”的“生物U盘”罢了。

  其间的道理亦并不复杂。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人类的记忆功能,是一种神经对于过往信息的识别再认知过程。

  往往在大脑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中,依据脑内神经活动与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的整体运作,将神经冲动所蕴含的信息以特定生物分子,乃至“固化”为具体突触连接结构的形式,保留在人体脑域之中。

  这些保留下来的微观痕迹,无疑便是构造起每个人那独一无二,堪称神秘的生物记忆宫殿之基石。

  用较为简单的形式来描述,就是你的大脑内部分突触连接结构及有关生物大分子,本质上相当于电脑中响应保存下来的加密历史文件记录,也即是原始“记忆”文件。

  当你在执行“回忆”这一运作功能时,大脑便会带有指向性的搜索处理对应范围文件,将其解密反译为你可以理解的“记忆”信息,亦或获得“程序未响应”、“查无文件”等反馈,也即是已然遗忘。

  而这枚深黑色晶体,便是当时的“谷胤”模拟类复合神经节及突触连接结构,借助生物细微电化学反应院里所打造而出的一枚“可读式存储器”。

  而说实在的,此刻的青年,大约也能够隐约明白一点:当时的“自己”为何会选择卖关子式的“塑造”出这样一个堪称古怪,存在着类神经冲动却不具备丝毫实际意识,分明拥有了一定生理活性特征的“死物”,作为保留“信息”的媒介。

  ——这不仅仅单纯是一枚传递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盏足以照亮他接下来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

  乃是先前的“自己”,为此时的自己所留下的一份“课后作业”。

  那时的“谷胤”,与现在的“谷胤”,从根本来说,的确是同一个体,但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却并不能简单归为一谈。

  人类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同样是取决于后天记忆堆积的塑造效果,正如幼年时期与成年后相对比,那种自我人格认知与思维视角上的巨大区别,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当时的“谷胤”于不同高度之下所领略到的全新“视界”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