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九十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_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援助也罢,但在战时首先要保障的浩大军费开资,已经让东北根据地的经济多少有些不堪重荷。

  在几经苦战之后,抗联眼下控制的地区,面积虽然占据了东北大部分,但是整个东北精华的南满,还是控制在关东军手中。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以农业区为主,政府的财政来源稀少,是眼下抗联根据地主要的情况。

  在加上中国历史上,即便当年洋务运动也赶不上,几乎可以用开天辟地来形容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所要投入的巨额资金。还有战场上那些被打烂的城市重建,铁路线与公路线的维修,机场的建设。东北人民政府的财政,几乎年年都是一片通红的赤字。

  如果不是眼下美国每年给的那笔贷款,恐怕早就揭不开锅了。在眼下又增加这么大一笔教育经费支出,更是压的财政喘不过气来。眼下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几乎没有比军费少太多。这还是全军供给制,如果实行薪金制,恐怕东北的财政早就破产了。

  尽管那位主席曾经多次找过杨震,希望能削减一些留学生数量,哪怕是眼下暂时减少一部分,让东北经济喘口气。等到目前的工厂都投入正常运转,投入数量略微减少一部分之后,他想增加多少都没有问题。

  但最终杨震还是说服了他,非但没有减少留学生的选派人数,在从四二年开始,反倒是每年数量在原有翻一番的基础上,改为翻两番。用杨震的话来说,只要苏联人接收,就尽肯能多派。无论是学什么,只要是理工科都可以。

  哪怕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暂时用不上的造船和船用发动机专业也要派人学。苏联人用二十多年实现了工业化,咱们现在虽说还没有那个能力,但是要为不远将来的全国工业化进程打下最牢固的基础。

  也正是对教育的如此重视,所以对此次苏联大学东迁,杨震看的相当重。只要苏联人同意这些学校对中苏两国学生,在招生的时候同等对待,他这个第二书记就坚决支持。尽管他明知道这几万苏联大学师生抵达东北之后,会带来多大的负担,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但在中央的支持之下,杨震与那位老资格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最终还是咬牙答应了下来。中央也特地从陕北,拨过来一千两黄金、十万银元。而这笔经费几乎是今年山东军区,从招远金矿为中央筹措的经费七成,外加中央从东北局上缴的经费之中结余的全部。

  中央还将延安自然科学院,所有的学生连同稀少的教师一同都转到东北来。同时协调各个根据地选拔学生,只要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尽可能的选送东北。沦陷区的类似学生,只要能够动员出来也要尽可能多的选送东北。

  苏联人在国内物资匮乏,出于减轻国内负担以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