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35章:大明邸报_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年,名声显著,因不满元朝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后来张士诚贪图享乐,毫无大志,在降元后,施耐庵终于无法忍受,愤而离去。

  朱元璋知其名声,大明建国初,屡次下诏征用,无奈施耐庵已经没了当官的心思,便就再未在官场上出现过。

  此后在家,安心写书。

  《水浒传》后没过几年,便就病逝了。

  但《水浒传》的流传在整個大明,可谓是极为盛行。

  但凡文人,谁若说自己没读过水浒传,那自然是要被人所鄙视的。

  也是因此,明代的小说文化,真正的开始盛行起来。

  洪武三年,施耐庵在兴化逝世后,他的徒弟罗贯中继续遗志,再次出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后世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自然也不是什么简单角色,虽然因为家父从商,未曾考取功名,但本身的文学素养是极高的。

  而在当张士诚幕僚的时候,出谋划策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击溃,这也就导致和朱元璋结了仇。

  以至于大明建国后,放弃读书人的身份,不敢踏入官场,怕惨遭报复。

  然罗贯中却不知晓。

  不管是《水浒传》,亦或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大明的名声这么大。

  朱元璋也是个读书人,能不知晓其所作所为。

  只是朱元璋也是喜欢看书的呀,除了这两本外,《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

  这般多的作品,可都是在朱元璋的藏书里。

  这大明,从不缺少某个官员,但却缺少像罗贯中这般的小说家。

  与其征辟为官,不若让其安心写书。

  往往罗贯中有新书出炉,便会通过驿站传递,三天内必到朱元璋的书案之上,供其品鉴欣赏。

  京师里的说书人,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可以影响到舆论的。

  这些说书人长期入驻在各个茶楼,酒楼,讲述各种小说。

  毕竟再好的小说,也得识字才行,普通百姓,哪有什么闲钱购买书籍,更别提看小说了。

  听书,便就成了如今大明主要的流行方式。

  几枚铜钱,一碗粗茶,就能在茶楼里听上半晌,岂不快哉。

  至于勾栏听曲嘛,那自然就是达官贵人才能消费得起。

  不过就现在的趋势,听书也算是雅俗共赏了。

  京师的说书人,大概有七成,都属于锦衣卫暗线。

  作为主要舆论的传播途径,在这块上朱元璋把握得很清晰,所有说书的目录,差不多都是要经过报备的,可不是你想说啥就说啥。

  一旦涉及到君权政权,相对敏感的地方,未等下台,就被锦衣卫请去喝茶了。

  现在京师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