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锦囊妙计_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还真去抢,那跟盗匪有什么区别。”

  朱英说道。

  朱元璋无奈的点头,哪怕他是皇帝,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办法。

  唯有印刷大明宝钞,外地调粮。

  善良的粮商,其实还是有,只是鱼龙混杂,难以摸清。

  说到这里,朱元璋说道:“可怜陛下哟,为了这灾荒的事情,都愁白了头发,咱看在眼里,真就是心疼。”

  “咱看唐宋史记,也为有这般灾荒,自元后,便是这中原大地,灾荒不断,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的惩罚。”

  朱英闻言,犹豫了一下,微微沉默过后,坦然说道:“其实就大明的粮食而言,面对各种灾情,在粮食总数上还是够用的。”

  “若是上下一心,共度难关,也不见得会有如此多流民出现。”

  朱元璋点头道:“这倒是实话,只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哪家会愿意把粮食拿出来分给别人。”

  “其实,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可想。”朱英神色平静的说道。

  朱元璋眼睛一亮,忙问道:“大孙有可法子,给咱说来听听。”

  他并未指望大孙真的能想出什么好的法子来。

  不过在朱元璋的心中,大孙是日后的大明皇帝,对于处理灾荒的学习,自然极为重要。

  流落在外这么多年,朱元璋也不知道大孙如今的才华如何。

  这次过来,也存在着考校摸底的意思。

  “以工代赈,老爷子应该很清楚吧。”朱英问道。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这个咱自然清楚。”

  就在昨日早朝,他还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下令召集三千民夫去挖大孙的陵墓呢。

  只是大孙的这话,让他不是很满意,这法子自古就有,终究是大明官府承担,意义不大。

  “清楚就好,我说的法子,便是这以工代赈的变法。”

  “自古以来,以工代赈,便是由官府招募,换个角度去想,实则民间乡绅,勋贵去以工代赈会如何。”朱英缓缓说道。

  朱元璋眉头皱得更为厉害了,因为他并未听懂。

  朱英的话,在朱元璋听来其实跟徭役是没有区别的。

  像是乡间小路,一般都是在农闲的时候,由乡长带领村民修建,便也是这个道理。

  朱英见此,思索了一下,再次解释道;“大明的官道,驿站,每年都需要不少经费的修缮。”

  “假若把这修缮的活,交由给乡绅勋贵,而后每年分批由官府返还,老爷子你觉得那些乡绅,勋贵是否同意。”

  朱元璋心思聪慧,却也不解的问道:“这等好事,自当同意,可这般说来,终究还是官府出利,与现在有何区别。”

  朱英无语,老爷子看来对于商业,果真是不太精通,话都说到这里了,还没体会其中意思。

  “老爷子,大明可不缺银子,缺的是粮食。”

  “这些乡绅勋贵组成的团体,官府的活包给他们,他们总要找人做吧,找人做,那就得出粮食啊。”

  “官府给的银子,他们出的粮食。这般换算下来,便是相当于官府花银子,买了粮食,还把事情给做了。”

  “官府出了银子,乡绅勋贵们出了粮食,百姓有了活路,这事,不就给解决了么。”

  一席话,顿时让朱元璋如同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他在心中迅速思索此对策的可行性,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是锦囊妙计。

  ps:看到评论区说不养,真心感动,特此加更一章表达心中感激之情。

  另,求推荐破,月票。来一点小小的打赏就更好了。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