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八章:守口如瓶_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候的倭国,认为有神风庇佑,蒙元都不行,何况你大明,一下子就变得特别自信。

  朱元璋派去的使臣,都被直接斩杀。

  自蒙元兴起的倭寇,已然尝到了侵略的甜头。

  倭国内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战争下更是不断侵犯东南沿海。

  蒙元自忽必烈往后,一年不如一年,从中期开始,皇位继承紊乱,内乱频繁,再加上政治腐败,矛盾加剧,根本顾不上沿海倭患。

  这也给了倭寇壮大的时机。

  朱元璋大明开国的时候,首先面对的就是长期发展,蒙元遗留的倭寇问题。

  朱元璋为了避免沿海百姓和海盗、倭寇等勾结,制定了“海禁”政策,禁止了民间贸易,甚至不允许出海捕鱼。

  洪武十七年春正月,倭寇频繁侵犯浙东地区。

  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备倭为名。

  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两浙防倭卫、所。

  同年四月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福、兴、漳、泉四郡视要害,筑海上十六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

  自洪武二十二年后,至今洪武二十五年,沿海倭寇在朱元璋的海禁加防御的政策下,已然减少很多。

  这也是因为朱元璋对于朱英提出来的看法,或者说想要征伐倭国避而不谈。

  更多的是想要说服朱英,不必征伐倭国。

  朱英并不知道,其实朱元璋对于倭国境内,是有一定了解的。

  蒙元时期出使倭国的赵良弼,赴倭期间他记载的倭国群臣爵号、州郡名数、风俗土宜等重要史料,最终被朱元璋所收集。

  虽然已经过去百年,但其中并没有大孙所说的金山银山。

  只是因为疼惜大孙的缘故,朱元璋不想和大孙过于争执,惹发矛盾。

  不过涉及到倭寇问题,尤其是大孙经营海外贸易,回来后朱元璋还是下令兵部尚书,沿海但凡有倭寇踪迹,即刻汇报。

  若是没有大孙提醒,往常这一点点倭寇作乱,朝臣甚至朱元璋,都不会过于重视。

  但是由大孙言明后,这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

  “看来咱大孙说得没错,倭国境内的战争结束,那些失败者流浪海上,即将对咱大明沿海形成冲击。”朱元璋开口说道。

  “陛下,但是沿海过于宽广,尤其是倭奴通匪,更是频繁攻薄弱之处,如此长久难以维持。”兵部尚书茹瑺说道。

  东南沿海的海岸线太长,倭寇一般不存在正面进攻,而是勾结沿海百姓,尤其是走私商贩后,获得情报,进行烧杀抢掠。

  大面积的屯兵备倭,对于大明国库压力很大。

  朱元璋闻言,看了看茹瑺,微微沉思片刻后,说道:“明日早朝后,你随咱一同出宫,去见一人。”

  “倭寇的事情,想必能从他那里得到一番见解。”

  茹瑺闻言,顿时就想到了之前陛下所说的那个‘以工代赈’的法子。

  那等策略,显然不是陛下所想,而是另有其人。

  朱元璋说完后,又交代道:“这个事情暂时你不得宣传,可明白咱的意思?”

  茹瑺忙道:“陛下放心,臣自当守口如瓶。”

  此刻日落黄昏,夕阳的光芒照射在华盖殿的地面上。

  想起明日早朝后,就能又见到大孙。

  朱元璋心情舒畅。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