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 不愿负此生_大宋枭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乡试)、省试(会试)以及最终的殿试。

  如果让蔡仍自己去考,蔡仍指定连最初等的解试都考不过去,哪怕他因为要翻译一些重要的史料而精研过古文。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蔡仍根本就没经历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

  幸好!

  原来的蔡仍帮蔡仍将所有的考试都考完了,给蔡仍留下了一个现成的成绩。

  甲科第四名。

  在电视上,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

  这里进士甲科和进士乙科其实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不小。

  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唐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于是,终唐一代,“甲科”便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北宋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到了北宋后期,则明确了,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到现在甚至出现了第三档(即同进士出身)。

  而到了南宋,更是出了五档(即,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而“二甲”事实上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

  总而言之,就是,不管哪个朝代、哪个时期,甲科都要比乙科高一筹。

  甲科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无疑就是榜魁,榜眼就是第二第三名,后来演变为专指第二名,探花在唐朝和宋朝前期时指同榜进士里最年轻的那个,后期就变成专指第三名了。

  而蔡仍这个甲科第四名,实际上就是这次科考的第四名。

  与状元、榜眼、探花相比,蔡仍的这个第四自然是差了点,但跟同期数以万计的考生相比,第四名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宋朝,尤其是北宋时期,是极度重文轻武的。

  因此,有一个甲科第四名身份的蔡仍,那绝对将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所以,听蔡绦报喜说自己高中了甲科第四名,蔡仍立即一脸惊喜的确认道:“四兄此言可当真?”

  蔡绦笑道:“三兄可是本科的主考官,我的消息还能有误?”

  听蔡绦这么一说,蔡仍的心完全放进肚子里了,他心道:“甲科第四,事情的进展,好像比我想象的还顺利啊。”

  这时,蔡绦又道:“对了,三兄还让我跟你说,他有意保举你担任殿中侍御史或是去一县担任知县,不知你意下如何?”

  进士及第之后就要授官。

  而这授官,实际上是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的。

  北宋前期,科举的前三名,通常会授通判一职,相当于后世的副地级官员。

  到了北宋后期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