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六章 放长线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争将在五月二十九日上午结束。

  问题是,黄峙博出手阻止了腾耀辉的积极进攻行动。

  当时,黄峙博给出的理由是:日本舰队在领海内活动,元首没有授权对日本领土、领海与领空的目标进行攻击。

  这个理由既站得住脚,又缺乏说服力。

  从政治上讲,不主动扩大冲突范围是获取胜利果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战后,只有充分克制的军事行动才能得到更多国家的理解与支持。

  问题是,日本舰队并非一直在领海内活动。

  按照日本承认的国际法,日本在冲绳群岛的领海范围不是十二海里,而是六海里,而规模庞大的舰队根本不可能一直在离岸六海里的区域内活动,即便是小规模战术机动,也会超出领海。

  虽然当时存在一个问题,即两支日本舰队都没有进入东海,而是在冲绳岛南面与东面的菲律宾海活动,但是从军事上讲,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军事基地到冲绳的直线距离不会超过一千公里,而所有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斗机在携带四枚反舰导弹之后,最大作战半径均在一千二百公里以上,J-11的作战半径还能达到一千五百公里,即便护航的J-10C的作战半径也在一千公里以上,足以绕过冲绳岛,对日本舰队发起攻击。

  在公海交战,并不违反国际法。

  事实上,以黄峙博的性格,也不会在乎这些条条框框。

  作为一名高度重视进攻的将领,就算亲自指挥战斗,黄峙博也会积极进攻,而不是等着敌人找上门来。

  以当时的情况,黄峙博的目的只有一个:诱敌深入。

  这一点,在傅秀波做出开战决定的时候就做了强调,即不打不说,只要开打,就要力争消灭日本的海空力量。

  不是重创,而是彻底消灭掉。

  空中力量不好说,毕竟政治上绝不允许主动轰炸日本的军事基地,如果日本战斗机不升空迎战,黄峙博也只能干瞪眼。

  至于出海作战的舰队,那就不一样了。

  黄峙博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一下把日本海上自卫队打残了,让日本当局丧失了夺回钓鱼岛的信心,很有可能临阵退缩,为了保存仅有的海上力量,被迫接受既成事实,然后把问题留到谈判中解决。

  这样一来,日本至少能够保存半数主力战舰。

  重要的不是战舰,而是日本重振舰队的信心与基础。

  显然,在决定海军命运、特别是未来二十年内发展的基础不是战舰,而是操作战舰的海军官兵。

  建造一艘战舰,前后不过几年、即便是大型航母,前后也就十多年。

  可是要培养出足够优秀的海军官兵,至少需要两代人,前后三十年左右,而现实中往往需要五十年。

  日本从明治维新到成为海军强国,前后就用了五十年。

  只有彻底消灭日本舰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