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七十四章 日本人的天分_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垮,也不敢在兵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之下将兵力打散,以分散对凌乱。

  抗联讲究的在攻击之中采取的三三制战术,可不单单只是班排战术。对于营连一级部队,一样都很适用。日军一二道防线之间有大量的倒打火力点与侧翼火力点,突入纵深兵力采取集团攻势,不管是以团为建制,还是以营为建制,那是给自己找麻烦。

  但是完全可以集中坦克将敌军防御阵地切断之后,采取营连多路齐头并进,充分利用抗联手中小口径直瞄火力的优势,一点点的清除这些地堡与火力点。只要将日军一二道防线之间的工事群,切割成凌乱,其余的事情就好办了。

  前一阶段会战结束,整个东北外加上察东都已经进入晚秋,甚至是初冬。察东一向是塞外苦寒之地,虽说不如北满那么的冷。但是冬季的气温也不是长城以内可以相比的。整个冬季都是滴水成冰。

  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无法使用钢筋水泥,日军根本就无法构筑太多的永备工事。即便很多的工事群都是由石头垒成的,但是中间并无水泥接缝。工事的强度,甚至还不如通辽地域的筑垒地域。在塞外苦寒的天气里面,能将工事修成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

  如果刘长顺采取多路小规模的突击,不仅可以分散日军防御的兵力,还可以寻找机会分割日军的防御态势。只要手中攥着足够的预备队,又有大量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等直瞄火力,有什么可担心的。

  但刘长顺却是恰恰没有这么做,而是中规中矩的采取了营为建制的两路突破战术。在炮兵的火力压制之下,步兵掩护坦克一线突击。但在尽管显得很凌乱,但总体相加不算狭窄的正面上,每次出动的坦克最多两个连,根本就没有形成集团攻势。

  总体的攻势力度不仅没有上去,而且攻击线显得有些凌乱。每次的攻势,兵力都无法占据优势。在战斗之中过于四平八稳,不敢放开手脚的攻势。这也就造成了陈翰章的担心,自己是不是推荐错人选了。

  的确这一带的地形有些复杂,在整个浑善达克沙地与丘陵交接的地带上,有数个大大小小的盐碱湖,让抗联的攻势很难形成整条线。但这些湖泊的面积都不大,普遍只有几百平方米,甚至是只有几十平方米,影响其实并不是很大。

  一个装甲旅的确有些拥挤,但是一次性投入一个半营的兵力,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负责指挥的刘长顺,就两个连、两个连的投入。不仅兵力投入上形成了添油的战术,在攻击次序的选择上过于求稳,还是抱着先啃下外围,然后在切入核心阵地的老战术。

  攻击阵型也显得过于紧密,没有充分发挥出抗联轻型直瞄武器多的优势,反倒是过于依赖数量本就不足的坦克。尽管十七师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