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四十一章 无题_抗战惊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军统刚成立时,并没有专门用于谍报的小型收发报机,都是军用的,最小的就是五瓦手摇发电机式的,体积很大,另外还有十五瓦充电发电机式的,更是庞然大物了,根本无法用于秘密工作。笔~趣~阁www.biquge.info于是,无线电专家魏大铭与康宝煌开始进行技术革新,研制一种小型的收发报机。

  这个技术革新很快就一举成功,研制出来的,就是后来广泛运用于军统秘密工作中的瓦小型电台。小到什么程度呢,据记载,除了电池、听筒和电键以外,只有“两只饼干桶”那么大。

  这个比喻有些不论不类,饼干桶可大可小,谁知道是多大?但按照沈醉回忆录中所述,上海沦陷前,他可以把发报机藏在婴儿身下,通过日本人的岗哨,那应该是不会太大的。

  这个技术革新,一举奠定了特务处、乃至后来军统无线通讯的基础。因为军统干的是谍报工作,如果没有适合敌后使用的小型无线电台,其一切工作都等于零。

  此后不久,老蒋就批准了戴笠的报告,准许他建立一个无线电工厂,费用嘛,自然不用特务处掏钱了。

  无线电工厂建立起来以后,不仅制作袖珍发报机,康宝煌又想出了一个新招――他把民用的普通收音机改装为发报机,便于通过敌人的盘查。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买几个随便哪儿都有的普通配件,一装上,马上就成了一台特工用的收发报机。

  随着各地派出机构的增加,大家都配发了瓦袖珍机,新的问题又来了。大家的信号都很微弱,这就要求总台必须强大异常,否则根本无法与外地保持通讯联络。

  魏大铭开始着手建立南京总台,一下增加了七、八台收发报机,电力达到一二百瓦,每台机器之间相连,可以在总台远程控制发报机,通话距离达到一、两千公里。

  后来,随着军统的不断扩大,仅沦陷区的秘密电台就达到三百多座,一个总台不敷使用,又建立了第二总台,到一九四四年,又建立了第三总台。全盛时期,几百名话务人员八小时一班,每天二十四小时工作,总台的电灯从来没有熄灭的时候。

  杨天风自己当然也能组装电台,可既然有现成的,他还是习惯于伸手要,因为他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外人或许不清楚,身边人却知道杨天风基本上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而那些这个攻略,那个战法,大多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杨天风的笔下汩汩流出。然后又印刷成册,逐渐扩散开来,使很多经验和教训不必再用鲜血和生命去换取。

  …………

  月亮在空中已经走完了它的旅程,正向山边隐没,在慢慢发白的苍穹里,群星消失了。

  如果从高空鸟瞰,可以看见黄色行军队伍象丑陋的毒蛇,蜿蜒着

  请收藏:https://m.biqu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